讲座主题:中科院院士与工大学子共话卓越
讲座时间:11月21日(周二)上午9点
讲座地点:朝晖校区存中楼一楼报告厅
主 讲 人:何鸣元院士、包信和院士、段雪院士
主讲人简介:
一、何鸣元院士简介
何鸣元,男,汉族,1940年2月生,江苏苏州人,中共党员,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1961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1981-1982在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任访问学者,1983-1984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化工系任访问学者,1985年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基础研究部主任,1993年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任中科院化学部常委,副主任,1996年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2000年任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2001年创建了我国首个离子液体化学研究中心并任中心主任,2003年该中心发展为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任实验室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催化材料与炼油化工催化剂研究,发明了一系列沸石合成与改性的新方法并开发出多种炼油催化剂,为发展我国重油裂化技术、提高催化裂化汽油辛烷值、开发新标准汽油生产技术等作出贡献。申请国内外专利200多项,其中150多项已授权,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中国石化总公司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若干项,所开发的ZRP系列分子筛于1995年被国家科委评为我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被国务院人事部和国家教委联合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归国留学人员”称号,2001年获何梁何利科技奖,2003年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2012年获中国催化成就奖。2012年被法国教育部授予棕榈叶骑士勋章。曾经担任国际沸石分子筛协会理事、副主席。
现任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第七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师资队伍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
二、包信和院士简介
包信和,男,汉族,1959生于江苏省。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7年获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7-1989年在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1989-1995年获洪堡基金资助在德国马普协会柏林FRITZ-HABER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1995年至今,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能源基础和战略研究部部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2000年8月至2007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2009年4月至2014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1996-2000年度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2015年周光召基金会基础科学奖;2014年获第六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研究成果分别获评2014年和2016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2015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2016年获国际天然气转化杰出成就奖,被评为中央电视台2016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2017年6月8日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包信和研究员主要从事表面化学与催化基础和应用研究。发现次表层氧对金属银催化选择氧化的增强效应,揭示了次表层结构对表面催化的调变规律,制备出具有独特低温活性和选择性的纳米催化剂,解决了重整氢气中微量CO造成燃料电池电极中毒失活的难题。发现了纳米催化体系的协同限域效应,研制成碳管限域的纳米金属铁催化剂和纳米Rh-Mn催化剂,使催化合成气转化的效率成倍提高。在甲烷活化方面,以分子氧为氧化剂,实现了甲烷在80℃条件下直接高效氧化为甲醇的反应;创制了Mo/MCM-22催化剂,使甲烷直接芳构化制苯的单程收率大幅度提高。在煤经合成气直接制烯烃方面,颠覆了传统的F-T过程,从原理上完全避免了水分子参与,被国内外同行誉为“煤转化领域的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其研究成果分别于2014年和2016年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包信和研究员发表论文400余篇,申报国际、国内专利近百件。现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专家顾问组成员;中科院-BP“面向未来的清洁能源”项目中方首席科学家;任J. Natural Gas Chem.主编,《科学通报》执行副主编,《催化学报》、《化学物理学报》和《物理化学学报》副主编,以及Surf. Sci.、Appl. Catal. A等13个国际、国内杂志编委;第二十六、二十七届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
三、段雪院士简介
段雪,男,汉族,1957年1月生,北京市人。现任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黑龙江大学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学士学位,先后于1984年和1988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并获中国科学院硕士和博士学位。1985任北京化工学院助教,1990任北京化工学院副教授,1993任北京化工大学研究员,1997任北京化工大学博导,2000获北京化工大学长江特聘教授,2007当选中科院院士。
研究方向主要为插层组装与产品工程。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以第一作者和通讯联系人在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他引1000余次,单篇最高他引50余次,撰写特邀综述3篇;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0余项,申报国际发明专利30余项。作为第一贡献者,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育部、北京市、石化局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和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科技奖。先后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现担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Structure and Bonding编委、美国化学会成员、国际粘土协会成员、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学位委员会主任等多项学术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