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一:
报告题目:药物设计与新药发现
报 告 人: 华东理工大学李洪林教授
报告时间: 2018年10月30日(周二)下午1:30-2:45
报告地点: 邵科馆二楼国际会议厅
报告简介:
以方法的发展为主线,通过发展方法促进药物发现,以药物发现带动方法发展,验证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建立靶标--药物发现一体化研究技术平台。报告将介绍通过我们发展的方法,从天然产物中识别有效成分,确定其靶标后进而优化,现已基本完成临床前研究。
主讲人简介:
李洪林,博士,博士生导师,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校特聘教授。上海市新药设计重点实验室主任。
研究兴趣:主要进行靶标识别和药物发现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的交叉学科研究。 针对药物研发的上游中存在的科学问题及难点问题,实验室主要从事药物设计、计算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学等方面研究,重点开展靶标识别及药物发现相关基础研究工作。
已在 PNAS、Cancer Res.、Nucl. Acids Res.和 J. Med. Chem.(10余篇)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发 表 SCI 论文 130 余篇, SCI 论文他引 2000 余次,应邀参与撰写“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高等药物化学》及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本科生教材《Chemical Genomics》 等 5 部专著的部分章节。申请发明专利 65 项(获授权专利 24 项),PCT专利13项,获软件版权6项,完成及正在临床前药物3个。
主要学术任职:(1)上海市新药设计重点实验室主任;(2)中国药理学会网络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3)中国化学会计算(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4)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生物与医药专委会委员;(5)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分会委员;(6)《Scientific Reports》编委;(7)《药学学报》编委;(8)《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青年编委。
获奖情况、荣誉及主要学术任职:(1)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8);(2)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7);(3)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5);(4)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4);(5)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3);(6)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2);(7)第十四届霍英东基金(2013);(8)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2013);(9)上海市“曙光计划”(2013);(10)第十六届“明治生命科学奖”(2013);(11)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跟踪(2013);(1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13)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2010)。
报告二:
报告题目:新靶标、新机制的创新药物研究:从药物设计到化学仿生调控
报 告 人: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 罗成 研究员
报告时间: 2018年10月30日(周二)下午2:45-4:00
报告地点: 邵科馆二楼国际会议厅
报告简介:
创新药物的研发依赖于全新的药物靶标和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而传统实验技术难以满足创新药物发现过程中靶标发现、先导化合物设计研究需求。我们药物设计和化bbin电子物学驱动的研究策略,针对多个疾病体系开展药物靶标、先导化合物发现与设计及蛋白质动态调控机制的研究。通过长时程动力学模拟,对TET2、ClpP、Oct4、eIF4A和DNMT1,阐明了蛋白变构调控的机理;发现部分不可逆变构调控剂,并解析获得其复合物结构;阐明首个肿瘤糖代谢关键激酶PDK的变构调控机制等;发现世界首个铜转运酶界面抑制剂;针对泛素化酶SPOP,发现其与PTEN的PPI抑制剂小分子;首次获得RNA去甲基化酶FTO的抑制剂;首次实现抗菌不杀菌的细菌致病力调节;针对磷脂激酶PI4KIIβ,发现首个磷脂变构位点抑制剂;发现细胞自噬标志蛋白LC3、小G蛋白(RAS)等多个难点蛋白的首个抑制剂,为新靶标药物或新作用机制药物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计算、化bbin电子物学平台技术基础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这些成功案例,为新靶标、新机制的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极具潜力的新靶标和先导化合物,也进一步体现合理药物设计和仿生药物研发在创新药物研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主讲人简介:
罗成,博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药明康德生命科学获得者,入选科技部创新领军人才和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研究兴趣:药物设计、分子药理学和化bbin电子物学。针对重大疾病相关通路/靶标,综合运用药物分子设计和药物化bbin电子物学方法,结合药物化学和药效评价等方法,开展了理论模拟驱动的靶标新功能发现、药物作用机理研究和创新药物研发。揭示了多个重要靶标的调控机制;发现一批具有开发前景的先导化合物(6类以上为世界首次发现),两个化合物已进入临床前评价。共发表SCI论文155篇,总影响因子(IF)1000以上,论著被引用3800次以上,H因子为32。近5年来,在Nature、Cancer Cell、Nature Chem、JACS、PNAS、Adv Mater、Nucleic Acid Res和J Med Chem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通讯、共同通讯或第一作者论文近65篇;与多个国内外实验室合作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PNAS等著名期刊共同发表(非第一及通讯作者)论文45篇。其研究工作曾两次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刊》封面进展报道。申请专利35项(美国专利1项、PCT六项),授权专利5项(五项成果已经完成转化);主持“863”、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7项。